金融服务网格化 打造湖北普惠金融“升级版”
2015年,为落实中央提出的“发展普惠金融”的重要任务,践行省委、省政府“建成支点、走在前列”的重大战略,湖北省创新推出了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并在全省探索实施。
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立足于银行业转型和普惠金融发展,是借鉴地方政府网格化管理做法,划分金融服务网格,借助综合治理信息平台,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网格内的居民、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和知识普及,从而实现金融服务“城乡全覆盖、区域全覆盖、服务无差异”的创新模式。该战略从2015年开始实施,计划用三年时间搭建“责任网格化、建档标准化、产品多样化、服务精细化”的金融服务网格化体系。2015年为启动探索年,2016年为复制推广年,2017年为巩固提升年,力争每年网格覆盖率增长30%以上,县域贷存比每年提高1-2个百分点,确保实现涉农贷款“两个不低于”和小微企业贷款“三个不低于”的目标。
发挥合力推动作用
加强推动银行与政府及综治部门合作,整合银行机构的资金和服务优势以及政府部门的信息和管理优势,实现平台共建、信息共享、优势互补,形成普惠金融发展合力。通过管理、人员和信息的三个对接、静态的全地域网格划分、银行机构与综治部门的双向管理对接、银行工作人员与网格人员双聘互动,共同推进金融知识宣传、网格居民建档、基础金融服务等工作。
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
统筹实施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,引导银行从提高金融服务精细化水平着手,建立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,实现普惠金融常态化发展。在服务覆盖面方面,监管部门统筹协调、平衡分配,确保网格划分不重复、不遗漏,将金融服务更多惠及欠发达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。在责任划分方面,督促银行机构与综治部门签订合作协议,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。在服务创新方面,督促银行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,扩大抵(质)押担保范围,简化业务审批流程,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。在考核机制方面,建立对网格化多层次考核评价制度,有效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。
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力和信贷配置效率
一是扩大服务覆盖面和辐射面。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将每一个乡镇、街道、社区、村组划分成若干网格,每个网格落实责任银行,配备金融服务网格员,依托综治部门的网格信息平台,由网格员收集信息,对网格内的居民、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和知识普及,做到“信息覆盖、精准定位、高效服务、责任到人”,实现金融服务“城乡全覆盖、区域全覆盖、服务无差异”。截至2015年末,全省已建立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10646个,金融服务网格已覆盖城市6871个基层“四区”(社区、园区、校区和商区)和1.61万个行政村。
二是提高金融资源匹配效率。各银行机构通过下沉网点和资金,推动了金融资源均衡配置。截至2015年末,全省网格化金融服务点的授信金额达556亿元,实际发放402.4亿元,涉及城市居民28.2万户、小微企业2.76万户、“三农”客户5.82万户。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贷款增速、贷款户数和申贷获得率均显著提高,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特别是薄弱环节和民生事业发展,提升了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,被誉为湖北银行业的“三万活动”。
三是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理念。通过实施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,引导各银行机构转变服务理念,积极对接综治部门的网格化信息平台,下沉网点、扎根基层、延伸服务,进一步开拓市场,强化竞争优势,打造金融惠民利民的绿色通道,提升了银行的社会形象。
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
探索“N+1”精准扶贫模式,协调通城农商行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网格化工作站,帮助驻点村和贫困户解决金融需求,扶持种养殖大户发展生产,带动了一大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,成效显著。
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
银行机构通过加深与政府网格化管理中心的合作,实现平台共用、信息共享,将金融服务网格化内容充实到政府网格化系统中,建立“以人为本,网格化管理,信息化支撑,全程化服务”的金融服务网格化模式。通过金融服务网格化平台,银行全面系统地掌握居民生产生活信息,准确评估客户信用,充分发掘客户潜在需求,积极发掘客户贷款、开卡、理财等金融需求信息,对客户综合信息进行判断,提供“量体裁衣”式的金融服务。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的实施,2015年,共建立城镇居民档案310.4万份,建档面45.24%,商户、小微企业档案125.58万份,建档面74.53%;“三农”客户档案262.41万份,建档面60.19%,发展贷款客户37.51万户,发展存款、结算、理财等客户1178.98万户。
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
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利用社会综治网格管理中心这一信息平台,及时、准确地掌握企业缴纳水电费、医保、社保、住房公积金和雇工情况,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和实力,有针对性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,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。全省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达91.7%,同比增加近3个百分点。
二是运用“互联网+”技术,对小微企业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,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,加快形成差异化利率定价机制,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。2015年,全省发放的网格化贷款中,有2.1万笔下调利率0.15至0.87个百分点,有6356笔免除抵(质)押或担保环节,累计少收利息1.2亿元,减免担保费、抵(质)押评估费和抵押登记费0.6亿元。
优化网格“金融生态圈”
一是提升了银行机构风险防控实效。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的实施降低了银行机构的成本、推动了业务发展,促进了风险防控能力和经营效益的提升。网格员在收集、传递信息的同时,配合做好“联合监督”工作,有效防控了贷款的道德风险、操作风险及信用风险。银行通过与综治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合作,实行金融服务优化和金融文化传播并举,构建了多方共同参与的“金融生态圈”。金融服务网格所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仅为0.35%,远低于各项贷款不良率的平均水平。
二是提升了金融知识普及程度。各银行机构依托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,大力开展贷款、信用卡、电子银行、银行理财等方面的金融知识宣传和防范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等知识宣传,优化了地方金融生态环境。
三是提升了防范与打击非法集资的能力。依托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,将防范非法集资工作融入日常客户服务之中,打造了最贴近群众的“打非”工作基点。在宣传方面,与综治部门联合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等知识,铲除非法集资滋生的土壤。
2015年,全省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共设置防范非法集资专门展架和橱窗1.4万个,深入社区、农村发放宣传手册144份,成效显著。在风险排查方面,将重点关注企业和人员信息嵌入网格化信息平台,实现与地方政府信息共享、追踪、预警。全省银行业机构动态跟踪相关账户资金异常交易情况,全年通过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开展非法集资排查420次,助力非法集资“打早打小”。在打击非法集资方面,加强对非法集资案件从案件侦办、财产清查到信访接待、社会维稳等全流程的信息支持,搭建起防范非法集资的情报网。